探讨公文特点,有必要首先确定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一是不论谁人怎么表述,也不论其表述在理论界与实务界是否取得了一致性意见,而公文的特点本是客观存在,是既定的、特有的,因此对公文特点的概括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二是任何事物的特点本身都带有排他性,公文特点不能例外;三是公文外廷之大,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只盯住其某一点或某一面,正确的做法是,阐述公文的特点,要顾及公文的全貌,照顾其普遍性、一般性和倾向性。把握上述原则,才有可能也有理由对公文的特点有较接近本质的揭示。
9 S8 f/ Q9 ?$ A" S/ ^! ^( f% _( U$ ?
关于公文特点的阐述,理论界各抒己见,现已林林总总。这有利于对公文本质属性的揭示。然而,我们认为,揭示任何事物的特点,都不能笼统含糊,更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公文既区别于应用文,更区别于其他文体。那么,对其特点要能够有接近本质的揭示,得从其不同侧面去把握。
3 K4 g, ^0 o7 F$ B; k( D- j {! b+ D4 K# y* K
公文的特点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但是在所有文章样式中它又是对公文个性的反映,那么,要将公文特点在这些文章样式中抽象并准确描述出来,不是三言两语便可定论的事。考虑我国公文与公文写作最新研究现状与成果,针对有关方面种种论述,其中不乏似已定论的说法,这里将阐述一些不同见解。我们认为,公文的特点应从文体、语言、党性等方面探讨,否则,不易准确揭示公文的个性。& j: B# Q5 w: e6 s+ f
+ n8 f2 h" v5 Q( ?1 m9 H 一、公又的文体特点
! z+ Q7 W! `1 f) V* H5 b; ]
# u) g" J/ \# L; G 公文的文体特点是它的工具性、公务性、规范性、程式性、时效性。5 a- n* R" m2 h. ?5 x
8 t8 }3 y6 i# M 工具性。公文的工具性是公文这种文体所独有的,党和政府一直把公文作为工具来管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也明确地将公文定义为“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这些界定性文字,如cc传达贯彻”、“布置和商洽”、“请示和答复”、“报告和交流”、“依法行政”、“进行公务活动”等等,就是对公文的工具性功能的具体阐释。) M: ]* U' }% c8 u5 a, x
4 D# u& u! \& G3 n. `
即使从广义说,其他非法定公文,如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调查报告等等,其工具性也是十分鲜明的。工具性是公文的最基本的特点。& K5 E6 P/ q; i: {
8 W7 C' c$ l0 y I/ ?* K1 S 公务性。在所有文章样式中,惟公文最具公务性。公文姓“公”,非公不文。公文的公务性,亦即为公务所写,为公务所用,为公务所办。连作者在公文写作时也必须摒弃个人好恶,而要代表某一组织的整体意志和利益。从内容角度看,公文所及均为公务活动的过程或结果。公务性是任何其他文体都不能相比的。
! Q) t O% O5 T$ G4 K1 {$ q5 H. X" Z: J7 F B$ {, B
规范性。从写作角度说,公文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文种的规范、格式的规范、行文规则的规范等等。公文在这些方面历来都有统一的严格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另起炉灶、标新立异。不但从其标题到内在结构、语言等有严格规范,就是纸张尺寸、发文字号等外在形式以及用字、排版、成文日期、印章、主题词标注等问题都有统一要求,不允许自行其是。
" m6 d; k: z8 s9 L6 Q3 a! ~# y! F6 N
程式性。公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为应用、操作之目的,使内容明确实用,形式靖晰醒目,一整套的模式已经形成。文头文尾各要素的标注、标题的构成、正文的结构及表述用语,哪怕结束语等等,都在规定或约定中形成了固定套路或相对的模式,一般都要遵守而不破坏。
6 \( t# n8 b. g% P/ g1 Z! |5 x
8 j' _& _- ?. G1 i: g% l, F) M 时效性。公文在起草、印制、传递、阅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时间性极强,必须及时高效,否则,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从另一方面讲,文艺作品可以有传世之宝,经久不衰,其生命力是显而易见的。公文不然,它往往是特定时空内对工作的反映,其使命往往是有时限的。这一点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 C6 v% c1 F2 f
- o# k5 i2 j! I+ w2 | 二、公文的语言特点4 T& |! X5 H8 w& t
& {. r k9 o' e! N f$ `
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从语体、风格、修辞3个方面表现出来。
' Y! E. m* K4 e {$ o4 d6 f# r7 L9 ?+ ~' K4 [6 H/ _- X
1.语体特点
. H$ {9 N1 y. b" o
( c0 [6 s+ O6 m% u- K% B 语体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口语表达是有声的,书面表达是无声的。公文语言的语体特点从总体看,是语言书面化,语言无声化。现代汉语,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也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词是公文语言的根本选择。因此,公文写作在选字、用词、造句时,多使用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句式、句法,这个倾向是一贯的、一致的。这也是书面语言自身特点决定的。
" P/ @/ B! u4 h( x- v# ^
. Y8 G& B/ |, A0 ^& e& {% k! b9 P2 W* D 那么,书面语言表达就给公文语言的语体方面带来如下特点:一是严密、简洁、准确,二是因失去了口语交际的某些特点而使语言表达提升到更高的境地。& Q; d6 U0 v0 V8 }3 f
& p8 h' N( o1 P6 p严密,指用词与语句结构严谨,达意周到细致,语言有逻辑性;简洁,指用字用词简约明了,没有闲词废句;准确,指字、词、句选用恰当、贴切。
) n( `% J b7 L4 A( S
" [/ d/ c: a/ U0 ]" u 语言一经书面化,便会失去口语表达的某些特点,比如,交际双方情态、举止诸多辅助性手段的消失,交际当时双方反应、调整的消失,轻重音、语调及抑扬曲直、断连缓疾这些声音直观性的消失。这些消失的特点,恰恰是口语表达的优势。作为语言书面化的公文没有这些优势,其语言表义不允许模糊松散、歧义繁琐,必须一步到位。正因如此,对公文语言的表达要求极高。
/ _( n: h; p B5 x2 `' Z3 v
, ?& |1 {; j+ h% f9 m 2.语言风格特点
* e+ N2 U" R/ D+ n8 z4 i
* a% I" h- A( x# w& o 公文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平实、简约、得体、规范。) F% Y- t- G# o, U; ?$ L0 ]
" ~8 M8 _1 S) H
平实,指用语实实在在,一字不苟,通俗易懂。简约,指语言内容丰富而形式简约明快,或者说,用词经济俭省,句式精当,即所谓“文约而义丰”。得体,一方面要求语言表达要合乎情理、有分寸感,另一方面指语言运用要同文体相符。规范,指公文语言合乎国家统一标准,合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4 W$ n; w- d" U, {" q' Q% Y* n. u, D/ Q8 ]7 a
3.修辞特点
: q V# P n; v( b& G' C
! s' l1 R' R6 z7 E( q 修辞不是狭小的概念,对修辞不可有狭隘的理解。公文最讲究修辞。
' X! l4 a" T! }/ l. z& g2 ]3 u$ D
/ S4 @* {% x& U$ A公文语言的修辞特点可概括为“四个统一”。这四个统一是:鲜明性与模糊性的统一,质朴性与生动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语法、逻辑规则与修辞手段的统一。$ F- i9 O+ E+ N. v f
2 V4 y* a- L3 L# M7 H' y3 x+ T2 E 鲜明性与模糊性的统一主要反映在语义问题上。语义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为准确,语言运用必须有的鲜明具体,有的模糊抽象,因客观事物本来如此,抑或表达需要如此。模糊性主要指模糊语言的运用,同表义不清、含糊费解不能划等号。模糊性与明确性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概念,它们共同服从于准确这个标准。该模糊的地方或本来就是模糊性的事物,却不用模糊性词句,硬是换上明确具体的词语反映它,其表达一定不准确,效果一定不好。同样,该明确的时候,却用模糊语言也绝不合适。明确与模糊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度,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在某一文章或语境中,它们甚至是相互蕴含的,明确中包含模糊,模糊中包含明确。4 C% H1 y3 ?6 j, U% l+ e a E
# `; Q9 ~+ p. I8 d( A& z
质朴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是从修辞风格方面反映出来的特性。语言朴素是公文语言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还有生动。质朴与生动的一致才是公文语言的突出个性。生动性起码包含新、深、美、活。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枯燥乏味、言不由衷的语言向来不受欢迎。毛泽东撰写的公文是我们研究公文语言质朴与生动统一这一特点的突出范例。' ~4 Z! }, ]: X$ v% c; e/ R
X1 V2 w* e+ b8 x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语言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一个鲜明特征。公文的语言表达,科学性既是它的重要特征,也是第一需要。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真实可靠。但真实的内容也有个如何表达问题,这个如何表达对语言来说就是语言艺术性问题。公文重视措词,讲究造句,注重质量,顾及效果,正是对语言艺术性的刻意追求。' g! g4 |2 M% j# ~ c8 N) D3 z0 P
( j4 A1 P! a3 E2 q" }' T1 b0 l7 [
语法、逻辑规则与修辞手段的统一是语言表现原则的事。写作是利用语言8 }& o' u4 {2 H/ n: X
/ y9 {: c( y4 b8 b& ~1 V+ o文字工具展现思维成果的活动,必然受语法规则和逻辑规范的制约。公文必须遵守语言和思维规则,这是必须强调的问题。但是,语言法规与语言技巧从来就不矛盾。公文语言表达特点之一就在于这二者的结合与统一。语言技巧与修辞手段
6 b4 D2 N9 q0 G! b4 i7 Z$ |- N4 |% G
* E' c8 y/ o4 Q m$ l: n4 \密切相关,语言技巧要靠修辞手段来实现。不能一提到修辞手段,就仅想到那么几个比喻、夸张、比拟之类的辞格,一提到公文立刻感到与修辞及其语言艺术无缘。其实,从音节配合、平仄搭配、节拍配置、语气、语调的选择等这些声音加工活动,到词语的选用、语义的锤炼、结构的安排等,都是方法与技巧的结合,都有修辞问题,也都是修辞问题,这些修辞活动在公文中都大有考究,都将决定文章质量的高下优劣。况且,公文不排斥文采,当然也就不排斥修辞手段的运用。; \8 ^# Z! z7 f8 o
" ~2 q7 j% `2 E$ T- l
公文写作有修辞问题,公文也讲究文采,需要文采。这种思想值得特别提出并大力倡行。 5 O+ Q: V% B- L3 s) B" F
" o9 ~! z N2 R' u& X" f
三、公文的党性特点
T" P. J' i6 z2 W; b( h- ^8 @% H3 g, u6 J' `
与其他文体相比,公文的显著个性之一是它具有鲜明的党性特点。公文的党性具体表现在政治性、法定性、权威性、遵命性等方面。通过公文这一载体,党和政府实施领导,依法执政,处理公务,制定或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党和政府行为等等,无一不使公文具有极强的党性原则,无论其承载的内容、传递的信息、发挥的功能,还是撰写制作、传递办理等一系列过程,都要讲党性、讲政治。其实,任何政党、任何政府的公文都要敏感而强烈地反映出其自身的属性与职能。我国现行公文无不鲜明地表现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思想和时代精神,这就是新时期公文党性的体现。此说,不论公文的内容、公文的文种、公文的作者等等,都揭示着一个道理,即公文姓‘‘党”,公文姓公”,这是无可非议的。9 {& {$ O) G2 W9 j F% S
5 ]* H/ w& D- u 上述关于公文特点的再探讨,不但触及到理论的科学性、真实性问题,也会关涉到相继带来的公文建设与发展的导向问题,如果我们得出的结论不够准确,则势必影响到公文质量的提升。但愿这一点能5l起更多人对理论研究和公文实践的关注。●王忠良
) G% `3 o% w# ^3 p$ P' b/ }& ~1 s |